10位家长亲述:“舍近求远”的择校,值吗?
“驱车二十公里送学路上,车上播放的《三字经》与女儿清脆的跟读声,编织成我们独特的晨光交响曲。
记得那个春日的校园开放日,校长站在水木剧场,讲述着‘懂中国、融世界’的办学理念,倡导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画面至今镌刻在我心里——教育本该如此,既有高瞻远瞩的格局,又不失落地生根的温柔。”
“开学初的焦虑在李老师那里得到安放。她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要做的是守护他们破土的勇气。’每周二晚,她总会准时发来语音分析,细致到‘蔓熙在做算术题时,还是时不时会用手去数,本周给她加强了口算的训练’......
那个曾经赖床哭闹的小孩,如今会自己设定闹钟,只因想早点见到总在晨读带着他们大声朗读的班主任王老师和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们。她书包里珍藏着和同桌交换的手工书签,那是孩子们用校园里捡拾的树叶制作的。当她在家庭聚会上用英文自信地介绍自己时,亲友们惊叹的眼神让我明白:教育最美的模样,是让孩子眼里的光比星辰更璀璨。”
@刘芳菲家长(4年级)
“选择启华,源于对传统教育中作业束缚、应试局限的反思。被袁老师对教育的真诚打动,更因学校30多种选修课、大户外时间等丰富教育资源,让我意识到教育不应困于课本,而需如天空般广阔。”
刘芳菲参加棒球比赛的照片
“三年间,60公里通勤路成了移动课堂,《三国演义》触发数学思考,音乐串联古今文化,孩子在生活场景中主动探索、思辨,这种将学习融入日常的教育实践,与我期待孩子‘不丢灵气、自由成长’的理念高度契合,最终让我甘愿跨越距离,与学校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之旅。”
@余姝辰家长(2年级)
“作为南昌朝阳片区公立学校教师,我深知教育多元性的重要,在女儿幼儿园时便决心选择注重全面发展的私立学校。2021年通过公众号了解到启华对教师的高要求,2023年4月家长开放日中,周捷理事长分享的‘全人教育’理念与国际视野培养目标深深打动我,当即放弃其他3所学校考察。”
“如今二年级的女儿对学校热情不减,更让我坚定明年将小宝也送入启华,坚信这里能让孩子收获知识、快乐与自信。”
@黄朝禹家长(1年级)
“每天28公里、1小时车程,我们送孩子去启华。开放日看到学生展示‘未来城市’模型时眼里的光,让我们认定这是‘点燃而非灌输’的教育。”
“学校不唯分数的全人培养、STEM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和我们的教育理念一拍即合。通勤路上的英文儿歌、诗词问答,成了孩子的‘车轮课堂’。一年下来,他自主管理能力变强,社交圈拓宽,后视镜里他分享学校趣事的侧脸,让我们觉得再远都值得。
@唐棠家长(2年级)
“初见启华时,校园的生机与姜老师的热情打动了我。虽家距学校14公里、车程45分钟,但女儿入学后总兴奋地分享有趣的校园生活、科学课用吸管搭桥,甚至为转学的可能性痛哭不舍。”
“如今校车穿行晨光时,她仍会贴着窗唱歌,这份对校园的热爱让我坚信,启华就是那盏值得奔赴的‘亮灯处’。”
@徐子涵家长(4年级)
“从北京回南昌择校,被启华‘以学生为核心、重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理念及丰富的科技创新、艺术鉴赏等特色课程吸引,契合其‘跳出传统死读书’的期待。孩子从初入时的孤僻到如今开朗自信、主动学习,在丰富活动中展现潜力。”
徐子涵和她的数学节作品
“虽每日长途奔波却乐在其中,启华如灯塔,正助力孩子在多元教育沃土中奔向梦想。”
@李宸颐家长(1年级)
“经朋友推荐了解启华幼儿园,参加开放日并与园长、老师交流后,被其不同于传统学校的师生关系打动,决定转学。孩子在园两年半,变得开朗自信,各项能力显著提升。因此小学继续选择启华。
尽管通勤需近一小时,但是合理利用这个时间给孩子播放英语听力,或者和孩子聊聊天,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也是值得的。”
“启华学校不仅注重文化成绩,更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也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展示自己的平台。短短入学才一年的时间,我的孩子已经参加过学校的很多活动(如学科竞赛、演讲、运动会等),孩子们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提升。
在启华,孩子更加独立、自信、阳光,学会时间管理和合作。虽然每天奔波很辛苦,但看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内心充满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