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吴彦祖还管用!启华“英语日”藏着什么魔法?
Part1
启华英语日:在宽容中激发表达欲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在儿童时期最强,语言区域(布罗卡区、韦尼克区)能快速适应新语言。
周四早晨,英语组的老师们在门口用英文欢迎来上学的孩子们,跟他们“say morning”。孩子们在积极回应的同时也会抱着喜欢的老师开启当天的第一场英文交流。
在这一沉浸式语言环境中,我们鼓励孩子们放下顾虑,大胆表达,让英语成为思维与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日常对话的反复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语言敏感度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午餐时,学生用英语表达对食物的喜爱;户外活动中,英语游戏成为热门项目;课间走廊里,性格外向的孩子主动找人“唠嗑”,害羞的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词汇量、语法准确性和语音语调悄然提升。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当语言融入生活,进步是自然发生的事。”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场像游戏一样的英语日设定。本身就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还会因此而故意找人用英文“唠嗑”。而原本羞于表达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被迫”提高英语使用频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说得越来越多,累积得越来越多,无论是词汇量、语法,还是语音语调,都在以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速度进步。
Part2
趣味课堂:让英语“活”起来
如果说“English Day”营造了自然的语言环境,那么启华的英语课堂,则让学习变成了一场趣味探险。在这里,英语不是枯燥的语法规则,而是可以触摸、品尝、甚至“玩”起来的奇妙体验。
余楠老师的“My Clothes”课堂上,学生通过搭配服装学习服饰词汇;
谢老师以“野餐”为主题,用情景对话模拟点餐和分享食物。
饶老师在讲解身体部位时融入瑜伽动作,学生一边伸展肢体一边记忆“a stretch”“touch”等单词;
彭晔老师则将量词教学与制作沙拉结合,孩子们切水果时练习“a slice of apple”“a handful of berries”。
老师们说:“我们不是在教英语,而是在帮孩子发现:原来英语这么好玩!”。
Part3
跨学科作业
在英语的学习上,老师们除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还鼓励孩子们“花样百出”地完成手工作业,跨学科的作业设计,也是锻炼孩子们英语思维和英语应用的过程。当你开始用心地做好一件事,才有了做好这件事的可能。
一年级以“My Clothes”为主题,孩子们用彩纸、布料设计迷你时装,并标注英文名称。一件用纽扣拼成“C”字母的衬衫,成为“creativity”的最佳注解;
二年级的孩子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融合英语主题作业。二年级的“环保小屋”项目中,废旧纸箱变身童话屋,学生用英文标注“window”“roof”;
三年级的“熊猫百科书”融合自然与语言,孩子们收集熊猫习性资料,用“bamboo”“climbing”等词汇制作立体绘本;
四年级“美食海报”上,手绘披萨旁写满“ingredients”,沙拉配方变身“step-by-step recipe”,甚至有人用黏土捏出“hamburger”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在学习身体时,巧妙的利用“骨头先生”,让英语作业更有趣;
五年级用英文编写校园短剧剧本,六年级则以“世界文化”为主题,用废旧材料制作各国地标模型,并配以双语解说词。六年级还特别以健康为主题,创作健身创意作业。
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如果仅仅让它停留在笔和纸上,那就太可惜了。充满惊喜的“English Day”让英语不再只是一门学科,而变成了一个沟通工具,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场合、机会使用英文,而不只是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
启华希望孩子们在宽容不指摘的环境中拥有爱说不怕羞的心态,说英语、用英语,将英语真正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