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造就好课堂丨启华高中部语文组
四堂课,多番景,皆成教育之美谈。
启华说:“好教师,造就好课堂”。
上一期,启华高中部文综组的教师们以其渊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历史底蕴、深邃的社会洞察以及细腻的语言表达,引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河、广袤的天地与哲学的思辨之中。
(好教师,造就好课堂丨启华高中部文综组)
本期启华高中部示范课:语文组。老师们凭借丰富的诗词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赏析视角、敏锐的探寻眼光,把握了古时文人的情感脉博,追踪了古代墨客的人生轨迹;同时,他们通过精湛的传授技巧,引领我们走进古典诗词,去品味诗词的美好意境,去感受作者的博大情怀,去揣摩诗词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取古代文化脉络中无穷的智慧。
Chinese
语文示范课
教师 / 张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张老师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壮阔词句作为序章,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其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将长江的雄浑、历史的沧桑描绘得入木三分,瞬间将我们带入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张老师将写景、怀古与抒情巧妙融合,通过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周瑜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苏轼对英雄的追崇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他运用衬托、夸张和对比等手法,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苏轼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张老师以“人生如梦”作结,让学生在回望历史中品味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
在韵律与节奏方面,张老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把握堪称精湛。
他通过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词中高低起伏、铿锵豪迈的节奏美。同时,张老师深入剖析词的押韵和选词特点,让学生领略苏轼如何将文字、意象与音乐完美融合。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词的韵律之美,更掌握了提升写作水平的技巧。
张老师还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对生命、自然和宇宙进行深刻思考。他通过分析词中的时空背景和历史人物,让学生理解苏轼如何在广阔的时空语境中领悟人生真谛。
张老师分享个人阅读感悟和人生经历,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教师 / 熊晓鹏
《将进酒》
《将进酒》,作为“诗仙”李白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洋溢着独特的仙气、豪气与侠气。
众多朗诵名家的演绎虽字正腔圆、情感饱满,但总觉少了些许韵味。而“郭达版”的《将进酒》将唱念结合,陕味十足,令人耳目一新,给熊晓鹏老师带来了不少启发。
在诗歌教学中,情感被视为灵魂所在。熊老师深知,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与深入涵泳,才能真正领略到诗韵与诗情的魅力。
因此,他紧扣“读”字,将“初读——感诗韵,品读——悟诗意,美读——展诗情”作为《将进酒》教学的核心三部曲,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诗歌鉴赏的精髓。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知人论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准备好《将进酒》的公开课,熊晓鹏老师重温了李白的生平事迹。
从少年时的诵六甲、观百家,到青年时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再到中年时的仰天大笑、赐金放还,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再次品读《将进酒》时,熊晓鹏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外表狂放不羁、实则因人生失意而愤激不平的李白;一个看似逍遥自在、实则深陷出世与入世矛盾之中的李白;一个只能借酒消愁、抒发万古愁绪的李白。
在讲授《将进酒》时,熊老师不仅讲清了李白外在的悲欢乐愁,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在课堂上,学生们齐读《将进酒》,感受诗歌的停顿与节奏;再欣赏《长安三万里》中的激情配音朗诵,感知情感表达的魅力。
熊老师深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文质兼美、实现高效、达到艺术享受的境界。因此,他将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期待在未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课堂。
教师 / 刘梅生
《归园田居》
刘老师将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视为对“自由之境”的深情追寻,以此为核心,精心构建了一堂逻辑严谨、情感充沛的课堂。
他以《桃花源记》为引子,巧妙引出《归园田居(一)》的精髓,再以《归园田居(三)》为余韵,勾勒出一条从“梦想自由”到“实践自由”,再到“坚守自由”的心灵轨迹,引领学生们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深刻体悟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在课堂上,刘老师以深情的朗诵,不仅点燃了学生内心的情感火花,更以身作则,展现了文学之美。
他创新性地采用“词句置换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原句与改编句,细腻剖析陶渊明对自由的渴望与创造自由空间的智慧,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诗歌的深层意蕴,教学效果显著。
在反思中,刘老师不仅总结了教学中的亮点,还着眼于未来的提升与拓展。
他提出,将进一步深化对诗歌修辞手法的挖掘,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一以动衬静的精妙手法,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其意境之美,感受诗歌的韵味与魅力。
同时,他计划设计更多富有创意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都能展现自我、绽放光彩的舞台。
刘老师展现出了一位教育者的担当与远见。他表示,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不仅要在技巧分析上更加全面细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情感共鸣的乐园。
教师 / 万晶
《书愤》
在教育探索的征途上,万晶老师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对《书愤》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旨在提炼教学精华,精进教学技艺。
在《书愤》的教学过程中,万晶老师巧妙运用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
她以陆游不同人生阶段的代表性诗句为引子,犹如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了浓厚的情感基础。
同时,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直观呈现南宋时期的动荡局势与陆游的坎坷仕途,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深刻理解陆游创作《书愤》时的愤懑、无奈与壮志豪情。
在初读诗歌环节,万晶老师采用听名家范读与学生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眼和感情基调,充分发挥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考探究”部分,万晶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逻辑严密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诗歌的内核,从理解诗歌的基本叙事内容,到剖析诗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情感脉络,再到探究情感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根源,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诗歌鉴赏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万老师意识到,对于陆游“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强烈情感传达,仅仅依靠诗歌文本分析、背景介绍以及简单的诵读还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与写作,创作表达类似情感的文学作品,以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万老师将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以更加科学、高效、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精彩世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目标。
老师们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解读、生动的语言,让传统文学精髓在当代课堂中绽放新的光芒与活力。
未来,启华双语学校高中部语文组将继续秉持“以文载道,以语传情”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培养更多具备深厚文学素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启华双语开放日预约
如何才能进入启华双语高中体验优质课堂?
如何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启华双语高中部?
什么时候有机会与高中部校长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