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5位顶级名师、500名教育工作者在启华干了件大事...
上周,在南昌启华双语学校举办的“千课万人”语文、数学论坛活动已圆满落幕。
二十五位全国顶级名师、特级教师,与来自全国的五百多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齐聚启华,共同参与本次教学研讨。
本次论坛以“大概念教学”为载体,全面呈现大概念教学趋势,构建健康的课堂生态。
这一盛会汇聚了教育界的璀璨星光,吸引了众多享誉业界的知名专家,诸如王崧舟、薛法根、吴正宪、华应龙等名师及其团队莅临现场。
在这场知识分享的盛宴中,名师们纷纷“登台献艺”,他们以其精湛的教学技艺、独到的教育见解,为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及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场受益匪浅的“终身课堂”!
Chinese
语文论坛
教师 / 王崧舟(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王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诗意语文”教学理念,将文化与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在语文教学中。
在《西江月》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以其精湛的文本解读技巧,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味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缕情感,精心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课堂氛围。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培养了他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力和无限创造力。
王老师还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课堂设计和创意,让学生们不仅仅停留在诗词的字面意思上,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他的课堂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人与今人,让学生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深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深邃意境和丰富情感。
随后,基于文脉意识的古诗文积累与梳理讲座,更是为教师们提供了古诗文教学的新思路,王老师强调了把握文章脉络对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台下听课的教师们全神贯注,认真记录每一个教学要点,积极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经验融入日常教学。
教师 / 薛法根(特级教师)
《伯牙鼓琴》
薛法根老师从艺术的角度,以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为引子,缓缓揭开了《伯牙鼓琴》的神秘面纱。
他通过读古文、评古文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情境。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美感,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知音难觅”的哲理。
同时,薛老师还借助《孔子春游》中的句子,引导学生们明白伯牙的志向,激励他们从小树立伟大的目标。
整节课充满了语言美、音律美、教学美和情感美,仿佛给学生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写实”画卷。
薛老师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想像读、配乐读等,层层递进,步步提升。
这种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文本,更让他们在朗读中培养了语感,积淀了文化底蕴。
薛法根老师始终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恰当合理的评价。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仅激励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让人不禁为之折服。
课堂的精彩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满腔热情。
薛法根老师以其充满魅力的才气和“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为我们呈现了一堂触动人心的语文课。
教师 / 陈芳(启华小学部语文教师)
《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陈芳老师的这堂课,正是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奇妙的汉字之旅。
陈老师巧妙地设计了教学内容与结构,以“有趣的汉字”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资料,通过猜字谜、汉字故事集、汉字艺术秀等多样化的方式,让汉字在学生心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陈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是别具一格。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些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们在猜字谜比赛中欢声笑语,在汉字故事集中品味文化韵味,在汉字艺术秀中展现创意才华,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学习的乐趣。
陈老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同时,通过成果展示性评价,让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展示。
语文论坛不仅是一场教育思想的交流盛会,更是一个汇聚了众多优秀老师精彩课程分享的宝贵平台。
在这里,每一位登台的老师都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对语文教育的无限热情,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场意义非凡的好课。
从经典文学的深度解读到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传授,从古诗词的韵味赏析到作文教学的创新思维,老师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展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
mathematics
数学论坛
教师 / 吴正宪(特级教师)
《小数的意义》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挖掘,更是一次对教育艺术的精彩演绎。
她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分享所了解到的小数知识,整个课堂慢慢被积极的氛围所包围。
在她的引导下,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
在课堂上,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精心设计的板书,还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活动,都旨在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面对学生的疑惑,她从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一步步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声音。
吴老师擅长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构建起数学知识的殿堂。
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和追求。
她以深厚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在场的每一位教育者树立了榜样。
通过这节课堂的学习,台上的学生们收获的是如何思考,台下的老师们收获的是如何教学。
教师 / 华应龙(特级教师)
《找次品》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些名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我们前行。
华应龙老师,便是这样一位让人敬佩的教育者。
华老师将古老的哲学思想与数学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数学的奥秘。
课程从微软公司的一道招聘题目开始,华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
当所有学生的答案呈现在眼前时,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悄然发生——学生们开始有所体悟,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解题教学中,华老师并没有遵循常规的“先审题,再解题”的模式,而是巧妙地调整了顺序,采取了“先做再悟”的策略。
这一小调整,却蕴含着大智慧。
他着眼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同思维水平的答案得以呈现,从而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
课程的尾声,华老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们为什么看不到第3个盘子?”这个问题,不仅停留在数学知识的层面,更指向了数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甚至渗透了哲学思想。
这样的提问,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的又一次深度挖掘和启迪。
教师 / 刘中洲(启华小学部数学教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特的风景。
而刘中洲老师则是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特魅力,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习之旅。
课堂上,刘老师首先通过巧妙的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他利用比较两块菜地面积大小和回顾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核心问题,促进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更为后续的知识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他鼓励学生们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将其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刘中洲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用自己的耐心、智慧和热情,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数学论坛不仅是一次智慧火花的碰撞集会,更是一个集结了众多杰出教育者精彩教学展示的璀璨舞台。
在这里,每位登台的讲师都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以及对数学教育深沉的热爱,为参与者奉献了一堂堂启迪思维、激发潜能的精彩课程。
从基础理论的透彻剖析到前沿应用的生动展示,到几何图形的巧妙构造到数学疑难的灵活求解,老师们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揭示了数学的奥秘与美感。
感谢诸位师者的精彩讲授与慷慨分享,其深远影响,非言语所能尽述。
有限的篇幅无法完全展示真正的“千课万人”,但是每一位老师为我们所带来的每一堂课,都将永远铭记在台上台下“求学者”的心中。